close

  參考消息網9月17日報道 外媒稱,中國自主生產的軍用噴氣機引擎繼續問題不斷。最大的問題是自主設計和生產的WS-10引擎系列。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9月16日報道稱,中國政府一直要求飛機製造商使用國產引擎,而不是從俄羅斯進口。但是情況並非如政府所願。例如,中國的新型艦載戰鬥機殲-15本應該擁有一個更強大的國產引擎,以便能夠利用中國新航母上的甲板來承載更多的重量。
  報道說,中國已經為殲-15戰機開發出了更強大的引擎版本WS-10(WS-10H),但只是在兩架殲-15戰機上看到了。大部分的殲-15戰機仍在使用俄制AL-31F引擎。報道稱,中國對其WS-10引擎的開發細節秘而不宣,但他們無法隱瞞哪些飛機使用的是WS-10引擎。很明顯,並沒有很多飛機安裝WS-10引擎表明,儘管中國政府予以否認,但WS-10引擎的質量控制和可靠性問題仍然存在。
  報道稱,早在2004年,首批WS-10引擎開始在殲-11戰機上出現。2010年,中國透露,將在殲-10戰機上換下俄制引擎,安裝國產的WS-10A引擎,取代俄制AL-31FN引擎。該消息公佈後不久,中國又訂購了123台AL-31FN引擎,定於2012年交付。中國還訂購了更多的AL-31引擎。但與此同時,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國戰機配置了WS-10引擎。儘管如此,按照中國希望製造的現代噴氣戰鬥機數量,對AL-31的需求超出了俄羅斯的引擎製造能力。
  報道說,中方稱WS-10A引擎優於AL-31F引擎,儘管WS-10A引擎抄襲了俄羅斯的部分技術。中國科學家表示,他們將加以改善。例如,從俄羅斯交付時,原來的AL-31引擎可以運行900個小時,中國工程師正調整引擎的設計,使其能夠持續1500個小時。俄羅斯自那時以來將其AL-31的基本壽命延長至1500個小時,最近更是達到2000個小時。在壓力之下,中方認為,根本就不能為其正在製造的所有新飛機生產足夠的WS-10A引擎。現實情況是,WS-10A引擎有一些嚴重的、不可預測的和尚未解決的可靠性問題,從而限制了能投入使用的可靠引擎的數量。
  報道認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投入大量資金去開發噴氣式引擎的製造能力。中國遇到了很多俄羅斯一開始遇到的相同問題。研製必要的引擎設計和建造技術難度很大。但中國有若干優勢。首先,他們知道俄羅斯犯過的錯誤,所以能夠避免重蹈覆轍。並且,中國能夠更好地獲取西方的製造技術。最後,與前蘇聯不一樣的是,中國能夠在市場經濟中研製自己的引擎製造能力,這比前蘇聯長達70年的計劃經濟高效得多。中國把所有這些都看作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確實是從俄羅斯人的錯誤中汲取了教訓。(編譯/洪漫)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殲—15艦載機在航空母艦“遼寧艦”上滑躍起飛。新華社記者 查春明 攝
  【延伸閱讀】
  美媒:中國為殲-15配備更強國產發動機
  2014-02-23 10:33:00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2013年4月29日,中國首艘航母艦載機“殲-15”1:1模型在合肥亮相。新華社發(虞俊傑 攝)
  參考消息網2月23日報道 美媒稱,中國新的艦載機殲-15將配備更強大的國產發動機,以便在中國新航母滑躍式甲板上起飛時能夠搭載更多重量。相比蒸汽彈射起飛,滑躍起飛花費更少,也更容易操作,不足的一點是載重不如彈射起飛的飛機。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2月21日報道,中國已經為殲-15開發出動力更大的渦扇-10發動機,但目前僅有兩架殲-15安裝了這種發動機。大多數殲-15仍然使用俄羅斯產的AL-31F發動機。中國對渦扇-10發動機的開發細節嚴格保密,但隱藏不住哪些飛機使用渦扇-10,哪些使用AL-31F。
  早在2004年,首批渦扇-10發動機就出現在殲-11戰機上。2010年,中國透露將更換殲-10戰機上的俄羅斯發動機,用國產的渦扇-10A取代俄羅斯造的AL-31FN。不久後,中國又訂購了123台AL-31FN發動機,準備在2012年交付。雖然訂購了更多的AL-31發動機,但更多的中國戰機裝備上了渦扇-10發動機。
  中國稱,渦扇-10A的性能優於AL-31F,儘管前者是借鑒了許多俄羅斯技術。中國人說,他們對俄羅斯發動機進行了改進。例如,從俄羅斯獲得的原始版本的AL-31能夠運轉900小時。中國宣稱其工程師知道如何調整這一設計,使之能夠工作1500小時。
  後來,俄羅斯也將基礎版本的AL-31的壽命延長至1500小時,最近又擴大到2000小時。
  中國表示,自己沒有能力生產足夠的渦扇-10A發動機。而現實是,渦扇-10A具有嚴重的不可預知的而且持續的可靠性問題。
  報道說,2011年中國還認為,到2016年將不再依賴俄羅斯提供軍用噴氣發動機。現實表明,中國的發動機製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中國人最多是承認到2019年中國才不需要俄羅斯發動機。
  同時,中國還在為JF-17“梟龍”戰機(與巴基斯坦聯合開發的戰機,類似於F-16)進口AL-31和RD-93(米格-29使用的RD-33發動機的另一個版本)發動機。這些發動機價格昂貴,RD-33的價格約為300萬美元,AL-31還要再貴1/3。
  與此同時,中國工程師掌握了生產中國版本AL-31發動機的技術。雖然中國人能夠造出持久耐用的發動機,但仍然存在穩定性問題。顯然現在還需要購買更多俄羅斯產的發動機,因為國產版本常常失靈,導致飛機無法起飛或需要更換髮動機。
  報道稱,中國一直以來都“抄襲”外國技術,雖然並不總能成功。自從中國上世紀90年代開始投入資金研發噴氣式發動機以來,中國遇到許多俄羅斯在初始階段也遇到過的相同問題。提升發動機設計和製造技術是十分困難的。
  但中國也有幾項優勢。首先,他們清楚俄羅斯曾經犯過的錯誤,所以可以避免重蹈覆轍;其次,中國有更好的渠道接觸西方製造技術;最後,中國能夠在市場經濟下發展發動機生產能力,這比蘇聯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要更高效。中國人將殲-10和渦扇-10A的研製看作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他們的確從錯誤中吸取了教訓。
  【相關新聞】 殲-15艦載機量產 境外媒體:對外爭鋒對內安撫
  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12月5日援引中國官方媒體的報道說,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已經開始批量生產殲-15戰鬥機。報道還說,沈飛公司已經開始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交付這種飛機。
  報道說:“殲-15的批量生產和交付,不但打破了一些外媒對殲-15的詆毀和質疑,也將進一步加快遼寧艦的訓練進度、提高遼寧艦的訓練水平。”
  被稱為“飛鯊”的殲-15有望成為中國主要的艦載戰鬥機。據(“洞察中國”網站的創始人)安德魯·埃里克森和蓋布·柯林斯介紹,殲-15戰鬥機是中國對俄羅斯製造的蘇-33戰鬥機的仿製,不過中國“宣稱(殲-15)配備了更加先進、自主研發的航空電子設備”。據報道,殲-15戰鬥機還使用了中國製造的“太行”(渦扇-10)發動機。
  2009年8月,一架殲-15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去年年底,殲-15開始在遼寧艦上進行起飛和降落測試。
  中國的分析人士和國家媒體經常把殲-15“飛鯊”戰鬥機與美國波音公司製造的F/A-18“大黃蜂”戰鬥機進行比較。今年3月,殲-15的總設計師宣稱,殲-15的技術性能和作戰能力“非常接近美國的F/A-18,達到世界級水平”。9月初,中國軍事分析人士在國家媒體上再次提起這一話題。一些分析人士表示,殲-15在某些方面的性能優於F-18、法國的“陣風”和俄羅斯的米格-29K等其他第四代戰鬥機。
  儘管如此,到了9月底,國家媒體上開始出現罕見的批評殲-15戰鬥機的聲音。這些報道重點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這種重型戰鬥機目前無法在全負載的情況下從遼寧艦的滑躍甲板上起飛。這種局限性將使得殲-15戰鬥機無法在已經攜帶反艦導彈的情況下同時攜帶“霹靂”-12中程空對空導彈,只能依靠“霹靂”-8短程導彈。報道批評說:“同樣受起飛重量限制,殲-15難以攜帶電子對抗弔艙,即使完成簡單的任務,也需要出動大批艦載機,這對數量有限的航母艦載機來說是極大的浪費。”
  中國海軍目前正在南中國海水域利用唯一的航空母艦進行訓練。
  據臺灣“中央社”12月3日報道,大陸官方媒體披露,解放軍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的艦載戰鬥機——殲-15近日量產交付。軍事專家認為,這是大陸在對外展現軍事外交,對內則有安撫效果。
  中國國防部日前宣佈自行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引發鄰國爭議。報道稱,大陸選在這個時間點放出殲-15已交付信息,引發外界關註。
  淡江大學整合戰略與科技研究中心的林穎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增設國家安全委員會,隨後宣佈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遼寧艦通過臺灣海峽前往南海訓練,3日又曝光殲-15量產交付,“這一連串作為,顯示中國已能巧妙用解放軍作為外交工具”。
  林穎佑還說,殲-15交付的信息可視為:對外能與美日爭鋒;對內則可以安撫民心,顯示解放軍也“掏出了新武器”。
  臺灣軍事雜誌《全球防衛》的編輯陳國銘說,航母艦載機訓練通常需要1-2個中隊,可以推測殲-15交付數量應該是在12到24架之間。遼寧艦這次到南海訓練,雖然大陸媒體未披露細節,但據推測應該有艦載機隨行,併進行起降訓練。
  【延伸閱讀】
  美媒稱中國利用加油弔艙提升殲-15戰鬥力
  2014-01-18 09:26:00
  
  資料圖片:在航母上待飛的殲-15戰機。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參考消息網1月18日報道 美媒稱,中國首款專為航母建造的殲-15戰機似乎裝備了空中加油弔艙。這些弔艙裝有額外的燃料和錐形管加油設備,可以為其他戰機提供燃料。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1月16日指出,這樣,當一艘航母起飛四架戰機時,其中兩架可以配備加油弔艙,並將自己的燃料轉移給另外兩架,從而擴大另外兩架戰機的作戰半徑和作戰時間。這反映了一個事實:艦載機在空中較之起飛時能夠承擔更多載重。
  這種加油系統尤其適用於採用STOBAR(短距起飛和攔阻著艦)系統的航母,這類航母(如中國航母遼寧艦)以滑躍式甲板取代彈射式甲板。美軍航母多採用CATOBAR(彈射式甲板)系統,使得起飛的戰機較之滑躍起飛的戰機能在起飛時攜帶更多重量(燃料或武器)。美國和俄羅斯戰機都有這樣的弔艙系統,但是此前從未在中國戰機上看到這種系統。
  報道稱,殲-15戰機於2013年底開始投入大規模生產,距離一些殲-15戰機被髮現在遼寧艦上觸艦和著艦已經過去一年時間。此後,多架殲-15戰機出現在海軍基地,而且刷成標誌為戰鬥機的灰色,而不是研發機的黃色。截至2013年底,已建造了約20架殲-15飛機用於測試。首批5架戰機專門用於測試,而此後建造的顯然意在經過調整和修正(解決測試階段發現的問題)之後實際投入使用。這使得中國能夠切實行動起來訓練飛行員和艙面人員,以應對實際航母操作。這一過程可能需要耗費十年時間,以培養出一批富有經驗的核心軍官和軍士,安全高效地管理這些極其危險的操作。
  報道指出,人們早就註意到因為遼寧艦的滑躍起飛系統,殲-15戰機不能攜帶多枚炸彈或反艦導彈從該航母起飛。滑躍式甲板對於執行空防任務的戰鬥機來說沒有問題,但是不太能勝任要求重負載的任務。相反,正在建造中的中國新航母設計似乎採用彈射式(平的,而非滑躍式甲板)操作。殲-15的前輪設計也能應對彈射式甲板起飛。此外,遼寧艦上的殲-15戰機一旦需要(利用智能炸彈或是反艦導彈)實施某種遠程打擊任務,即可以利用加油弔艙。
  報道稱,在過去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中國一直在研發殲-15,這是俄羅斯蘇-27戰機的艦載機版。已經有一種俄羅斯版本的這種飛機,叫做蘇-33。俄羅斯拒絕向中國出售蘇-33,因為它當時註意到中國正在仿製蘇-27戰機(即殲-11戰機),而且並不想大量購買蘇-33,只想要兩架供“評測”之用。中國最終在2001年從烏克蘭購得蘇-33樣機,後者在1991年蘇聯解體時從蘇聯繼承到了一些這種戰機。
  報道稱,殲-15的首批樣機製造耗時兩年,併在2010年進行了首次試飛。這一進展令俄羅斯人極為不悅。俄羅斯航空專家公開嘲諷殲-15,懷疑中國工程師仿製蘇-33關鍵性能的能力。這一點尚有待觀望,中國過去曾經在複製俄羅斯軍事技術方面搞砸過。但是,中國人一向有“竊取”外國技術的豐富經驗,因此殲-15的性能有望至少可以媲美蘇-33。中國曾公開誇口說,殲-15與30噸重的美國F-18E戰機性能相仿。這種說法還有待觀察,33噸重的殲-15現在更像是較早的、23噸重的F-18A戰機(與F-18E外形相仿,但是設計大不相同)。
  同時,俄羅斯自己已經停止使用蘇-33戰機,而是以更為廉價的米格-29K戰機(印度也在使用這一機型)取而代之。33噸重的蘇-33和21噸重的米格-29K戰機都是為在前蘇聯20世紀80年代製造的三艘“庫茲涅佐夫”級航母上操作而設計的。該級別的第二艘航母“瓦良格”號後來被賣給中國,並且改裝成了遼寧艦。
  【延伸閱讀】
  聯合早報:遼寧艦能同時起飛三架殲-15艦載機
  2013-11-18 15:48:00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2013年2月7日,工作人員在“殲-15”艦載機模型前做“走你”的動作。當日,一場大型航空航天科普展在沈陽市鐵西區一家商場內開幕,1:1比例的“殲-15”艦載機模型,神舟飛船模型、中國自行研製併成功發射過的各個型號的火箭模型、航天食品及物品等大量展品與公眾見面。新華社發(潘恩戰 攝)
  參考消息網11月18日報道 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新聞網報道,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近期的出海試驗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已有能力同時起飛三架艦載殲擊機。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1月18日報道指出,在為期三周的出海試驗里,遼寧艦完成了幾項最為重要的測試任務,並於11月11日返回青島港。
  報道稱,此次出海試驗最重要的項目之一,是從航母甲板上全部三架起飛位置起飛殲-15艦載機。這三架位置有兩架位於前甲板,另一架位於斜角甲板,從起飛位置顯示,遼寧艦已有能力同時起飛三架艦載殲擊機。另一項重要測試是在航母海上航行期間,拆卸和組裝殲-15使用的噴氣式發動機。
  報道指出,發動機維護是保持航母機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美國航母擁有對艦載飛機和直升機動力裝置進行技術維護的全面能力,並且,美軍航母還有一個重要優勢是能夠使用C-2艦載運輸機來運送新的發動機,不過這種飛機需要彈射起飛,這對於只配備滑躍跳板的遼寧艦來說,還不可能實現。
  央視引述軍事專家曹衛東的分析說,航母有能力同時起飛三架艦載殲擊機,實際上還是有間隔,並不是同時一下子起飛,可能互相相差十幾秒,在起飛之後,接著再佈置三架相繼起飛,“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他也指出,如果在航母航行期間能夠更換髮動機,在未來的戰損中可以在艦上進行修複,這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延伸閱讀】
  美媒:F-35戰鬥機的五種替代方案
  2014-07-24 07:44:00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道 外媒稱,由於最近一架F-35戰鬥機的發動機起火,導致F-35戰鬥機大面積停飛,該聯合攻擊戰鬥機的批評人士們再次呼籲,對該項目重新進行嚴格的評估。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7月20日稱,儘管如此,F-35戰鬥機項目很可能無法被取消,該項目的影響力觸及美國以及美國的很多緊密盟友。但是,如果真的可以取消該項目,我們有哪些替代方案呢?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F-35戰鬥機
  1.第一個選擇顯而易見。美國可以重新開始生產F-22戰鬥機,替代F-35戰鬥機。我們對F-22“猛禽”戰鬥機有足夠多的經驗,知道它有可能會成為一個有效的平臺,並更新成擁有更多性能的新機型。
  然而,重新生產F-22戰鬥機的成本將非常高昂,並且也無法解決海軍或海軍陸戰隊機型。F-22戰鬥機還有其他長期存在的問題。空軍從未視其為一種理想的打擊平臺。
  2.無人機怎麼樣?在上一個十年,航空業最大的新聞就是無人機技術及理論的發展。
  反對“將籌碼全部押在”無人機上的最主要理由,就是空中作戰問題。根據目前的配置,無人機的空中作戰能力十分薄弱。現有無人機缺乏匹敵現代戰鬥機的速度、機動性,以及傳感器組件。
  而且,在無人機實現自主作戰之前,它們與操縱者之間的數據連接將很容易受到敵方的干擾。即便只有幾秒鐘的時間,與操縱者失去聯繫的無人機都會在空中交戰中落敗。更重要的是,性能上能與現代戰鬥機相媲美的無人機又太昂貴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幾乎沒人認為,擁有一個能夠根據自己意志殺人的機器人是一個好主意。
  3.美國已經擁有一批龐大的先進戰鬥機群,並擁有能夠大量生產新機身的工業。為什麼不直接升級原有的平臺呢?當然,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採取了這種方式。
  波音公司已經在努力研製具備隱形性能的F-15“沉默鷹”戰機,以及“超級大黃蜂”F/A-18艦載戰鬥機,並且加入了各種現代技術成果。通常,對維持原有機群的抱怨之一就是機身已經老舊,導致繼續使用這些機身的成本更加高昂也更加危險。購買新的機身能解決這一問題。
  4.減少我們損失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徹底放棄第五代戰鬥機,並將註意力轉向第六代戰鬥機的研發。對第六代戰鬥機的預期通常都集中在隱形、超音速巡航和網絡性能方面,並有可能具備無尾佈局、激光武器以及無人駕駛性能。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一架正在組裝中的F-35戰鬥機
  當然,這種方式要假設研製第六代戰鬥機將不會像研製F-35戰鬥機時那麼糟糕。這是一個很大的假設,而且在我們做決策時需要考慮在內。
  5.在理論上,美國可以通過購買歐洲的“陣風”戰鬥機、“颱風”戰鬥機或“鷹獅”戰鬥機填補空白。
  這將給美國空軍和美國海軍帶來經過檢驗的平臺。所有這三種機身都比美國舊有戰鬥機新十年以上,這就意味著它們仍具有很大的更新潛質。同時,它們的成本適中,性能可靠。
  綜上所述,如果美國並未預見在下一個15年會與競爭者展開空戰,那麼為取消F-35項目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或許是可行的。
  然而,取消這個項目將需要安撫美國國內的多種政治利益。這還將需要安撫盟國政府,很多盟國政府都對購買聯合攻擊戰鬥機投入了大量政治資本。不過,找到可供替代的選擇是第一步。  (原標題:美媒稱中國自主生產的軍用噴氣機引擎問題不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75vhmy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